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逛博物馆比逛菜市场还挤,如何接下这“泼天的流量”?

2024-05-21 01:53 来源:爱尚秀 点击:

逛博物馆比逛菜市场还挤,如何接下这“泼天的流量”?

一个东西火不火,看看黄牛打不打它主意就知道了。

如今,黄牛这个热度风向标," 吹过 " 火车票、演唱会、网红餐馆……落在了博物馆身上。一些著名博物馆的免费门票已到了奇货可居的程度,有时甚至被炒到上千元一张。

" 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从数据上可窥见一斑:2024 年 " 五一 " 假期,全国重点博物馆的门票预订及预约量同比增长了 406%,各大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几乎都达到承载上限。

人多了,甜蜜的烦恼也来了。游客对博物馆的吐槽、质疑逐渐增多:预约难," 逛个博物馆堪比抢火车票 ";人挤人,展品看不到," 不知道是看人还是看文物 ";花了钱又花了精力,最后走马观花,转头就忘。

从 " 网红 " 变成 " 真红 ",博物馆也是时候好好谋划一下,该如何接下这 " 泼天的流量 "?

当博物馆成 " 顶流 "

博物馆的游客不是一夜之间变多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博事业被高度重视。2023 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 6565 家,比 2012 年增长了 69.8%,90% 以上免费开放。2012 年至 2022 年,中央财政投入文物保护资金累计 1000 多亿元,让各个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条件都有了显著提升。

媒体也帮了不少忙。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掀起文物品鉴热潮,到去年 " 愤怒的小鸟 "" 无语菩萨 " 在社交媒体火出圈,如今,约 " 搭子 " 逛博物馆,成了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

另一方面,博物馆运营摒弃了 " 酒香不怕巷子深 " 的传统思路。故宫日历、文物雪糕、考古盲盒、玉佩棒棒糖、四神云气冰箱贴、" 马踏飞燕 " 玩偶、密室逃脱、" 博物馆之夜 "...... 各种富有创意的产品、活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成了各大博物馆的吸睛利器。

此外,借助数字技术,博物馆的文物也玩起了 " 说唱 "。以湖南博物院为例,蒋玮介绍,在 5G、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的辅助下,游客可以更鲜活、更沉浸地和文物面对面," 眼前皆是秦砖汉瓦,梦里回味唐宋风流。"

可以说,文博行业发展至今," 文博热 " 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 博物馆观念上的改变,以观众为中心的意识越来越强。开始用心策展,真正在琢磨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展览是什么样的。"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尹凯说道。

"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我国社会的文化需求不断升级,文旅消费观念由原本的观光为主,转向了对深层次精神文化的追求。"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李泰衡认为,博物馆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功能越来越强,不仅仅是保存和修复文物的地方,更是人们学习研究、参观游玩、休闲娱乐的场所。

甜蜜的烦恼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副馆长郭艳利教授认为," 有更多人关注和走进博物馆,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 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她补充道。

一个场馆能容纳的人数毕竟有限,哪怕博物馆放出所有参观名额,也总会有人预约不上。去年 8 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日均承载量为 1.2 万人次,但每天预约门票点击量超过 60 万人次。

事实上,博物馆已经很努力地在接待了。

据湖南博物院开放管理部副主任蒋玮介绍,每逢节假日,湖南博物院会延长闭馆时间至晚上 8 点,多出 5000 个参观名额,每天接待量达到 2 万人次,是 2019 年的两倍。" 我们员工都是‘白加黑’‘ 5+2 ’,希望能尽量满足参观需求。"

尽管如此,前所未见的巨大人流,还是不可避免地给博物馆的运营带来了挑战。

最紧要的就是安全问题,包括文物安全、观众安全。

" 人流量大,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特别是面对一些不可预见的天灾或突发情况时,紧急避险的机制和预案更为重要。" 郭艳利强调。

此外,博物馆的服务质量也难免打折扣。

专门来 " 打卡 " 却抢不上票、" 黄牛 " 高价倒票、门口排长队站到腿麻、官方讲解员供不应求、非官方讲解良莠不齐、语音导览器被租光、导览二维码扫不上、厕所门口排长队、人多嘈杂被挤来挤去、小孩追逐打闹没人管……

" 不舒服的参观体验、打折的博物馆服务,会引起观众不适,很快会对博物馆产生审美疲劳," 郭艳利认为,观众的负面反馈应该被重视。

而且,李泰衡还观察到,在如今 " 文博热 " 持续升温的趋势下,博物馆也承受着更大的舆论压力," 客流高峰叠加高关注度,哪怕一个微小的插曲,都有可能引发观众的不满情绪,进而会投射到整座博物馆甚至整个行业,这也极大地考验着博物馆的细节处理能力。"

博物馆,如何应变?

在未来客流只多不少的趋势之下, 怎样才能让游客参观更顺畅、舒心?

一方面,对于游客普遍反映的 " 预约难 ",不少博物馆也颇感无奈。" 我们的参观名额都是全额发放的,毫无保留。" 蒋玮介绍,湖南博物院正在和支付平台合作,优化算法,屏蔽可疑的 ip 地址,打击黄牛倒票。

分流、错峰、限流——将客流进行时空分散,避免拥挤、集中,这些工作需要博物馆在前置阶段进行。

" 一般来说,博物馆在节假日来临之前会预判客流量,并提前在网上告知观众,提醒观众错峰出行。" 郭艳利认为,热门博物馆还可以考虑延长开放时间、按小时预约入场等等。" 比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会从门口到展厅设置一段长路,也是一个分流的办法。"

要想化解承载力不足问题,博物馆可以在空间方面优化布局,比如增加分馆,或者改造已有老场馆。" 或者思路再打开,让文物走出博物馆,通过文物下乡、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办巡展和联展等方式,让各地观众都能看到,不必再蜂拥至某一座博物馆。" 郭艳利说。

此外,李泰衡、郭艳利等学者提到,还可以建设数字博物馆、线上虚拟展厅等,拓展线下展览的边界," 数字敦煌 "" 全景故宫 " 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要改善博物馆人多嘈杂状况,管理方需要加强安保、引导的力量,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维持良好秩序。

据蒋玮介绍,在高峰时期,湖南博物院的展厅安保人员可达 200 余名;每个展厅都有多位引导人员,及时制止游客跑跳躺卧及攀爬、使用闪光灯、高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还会用故事链将各个展厅串联起来,吸引观众往前走,避免其在某一展厅、文物前停留太久,造成拥堵。

" 还应该更多关注特殊群体,比如老人、留守儿童,他们的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在细节上挖掘,比如给老年人放一些放大镜等等。总之,博物馆一定要保存其纯洁性和专业性,要有开放的心态,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通力协作,吸纳各方精英,一起做好‘博物馆热’下的公众服务。" 郭艳利表示。

明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正如陕西考古博物馆导览里的那句话所说:让过去拥有未来。在 " 文博热 " 持续升温之下,博物馆如何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值得更多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