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丰田要使用比亚迪的插混技术?回应来了!

2024-05-19 04:19 来源:爱尚秀 点击:

丰田要使用比亚迪的插混技术?回应来了!

最近,关于丰田的新闻很热闹。

先是 2024 财年营收破纪录,成为日本首个年度营业利润破 5 万亿日元的企业。在屡屡被质疑 " 电转型缓慢 " 的氛围中,日系粉也长出了口气,并表示 " 丰田网上没赢过,现实正闷声发大财呢 "。

* 图片来源:易车

但没高兴多久,又有媒体曝出:丰田在国内的合资公司,未来两到三年,要导入插混动力,技术路线不会延用丰田原有模式。

而是有可能采用比亚迪的 DM-i 技术,涉及车型大约有 2 到 3 款。

消息一出,支持国产车的朋友们瞬间精神了,相比燃油车的向外获取技术、甚至是初期的抄袭、逆向研发,国产车企真的站起来了,通过新能源完成换道超车,不仅销量暴增,还实现了技术反向输出。

一时间," 丰田彻底向国产低头 "," 比亚迪技术还是牛 " 等话题又登上了热搜。

随后丰田回应称:目前没有确定性的官方消息,丰田一直保持开放的技术合作态度,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主要集中在 BEV (纯电动汽车)领域,并没有涉及其他领域。

没有明确的证实或反对,老狐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跟大家盘一盘。

海外用国产技术进行时

事实上,今年以来海外品牌采用国产技术,正在进行时,并不是只有丰田一家。

老狐大致统计了一下,主要方向集中在插混动力、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技术,而丰田确实是近期最活跃的。

先是第 9 代凯美瑞,成了首辆配备 8155 芯片的日系车,并与华为联合开发了 AI 语音系统,通过这两项改变,国产版车型也标榜 " 自己是全球最强的凯美瑞版本 "。

最近还有消息传出:日系三大车企中的一家,要与华为联合开发新的高阶驾驶辅助系统。有业内人士爆料:这家车企就是丰田。

而在北京车展上,长安马自达已经依托长安的技术平台,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车型,提供纯电、增程动力可选,并标榜了开启合资后时代新模式。

大众的全新途观和迈腾,也采用了大疆的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系统,上汽大众大概率会选择上汽刚刚发布的插混动力。

Stellantis 甚至直接与零跑成立合资公司,今年 9 月正式在欧洲开始销售,后续进入印度、亚太、中东、非洲及南美市场,先期以 C10 和 T03 为主,2025 年陆续有 6 款新车在海外上市。

我们可以发现,不仅是新能源动力,在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层面,海外品牌已经有些跟不上节奏了,需要国产技术来为产品魅力赋能。

中国市场谁也丢不起

销量是最能直观反映落差的,在刚刚过去的 4 月,丰田、大众、本田和日产等合资一线,销量全部下降。

*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在国内市场新能源销量突破 50% 的背景下,靠燃油车市场吃老本已经行不通了。

可能有朋友会拿丰田举例子,这些海外品牌拥有广泛的全球布局,国内单一市场下降影响并不大。

短期看,确实如此。但即便是海外市场电驱缓慢,但燃油与新能源也处于存量和增量的关系,而且除了特斯拉在推动电驱化,主流国产车企也在加速出海,竞争是全方位、全球化的。

更为重要的是,2023 年,国内市场产销已经突破了 3000 万辆,远超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总和,如此庞大的体量,一线品牌谁也丢不起。

同时,针对新能源的销量组成来说,纯电与插混占比将接近各占一半,除了纯电领域的奋起直追,海外品牌在插混领域是有缺项的。

尽管有稀稀拉拉的插混车型在售,但续航、能耗的售价,相比同级的国产竞品缺少优势,自行研发又太慢。

且比亚迪、吉利等下代插混技术即将发布,综合续航将超过 2000km,很可能自家的技术刚推出就处于落后,直接引入现成的技术,争取销量回暖,对于现阶段的平稳过渡来说,更加现实。

另外,燃油车同样也需要智能化技术赋能,油车用户也需要媲美纯电的科技感,像最近几年,依靠燃油车销量的奇瑞,同样可以连续破销量纪录。

但说了这么多,海外品牌会一直躺平吗?

选择妥协是不可能的?

老狐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是保护品牌调性,新车的价格由品牌号召力和产品竞争力决定,燃油车时代,海外品牌起步早、技术领先,同级车型的售价,要比国产品牌贵不少,如果核心部件一直使用国产技术,溢价能力显然无法保证。

* 图片来源:中工汽车网

这也是保持企业良性运转的基础。

翻看 2023 年盈利明细,前几名的丰田、特斯拉、大众的净利润,基本可以实现对国产 " 一打十 ",即便是国内排名第一的比亚迪,也没能进入全球盈利前十车企。

换句话说,国产品牌虽然销量大涨,但赢的也很惨烈,不仅普遍利润低,有些还在亏钱。

* 图片来源:中工汽车网

另一方面,则是供应和制造成本的限制,核心技术对外采购,一旦车型销量火热,供应跟不上的话,会非常影响产能和交付,一直将核心技术掌握手中的海外品牌,显然很难接受。

同时,电驱系统就是新能源的 " 三大件 ",外部供应就很难保证成本控制了,尤其是在价格战卷无可卷的当下,这项能力已经非常重要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采用国产技术的海外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 新车专供国内市场 ",面对销量下滑,或许海外品牌也是想短时间内,先稳住新能源的颓势,然后转身闭门大力气研发下代技术而已。

从目前各家的规划来看,2027-2030 年,将是海外品牌全新新能源技术的核心爆发期。

老狐觉得:汽车市场就是一场轮回,谁能参透时代转型方向,拥有领先技术,就能掌握主动权。

对于国产车企来说,新能源的道路确实逐渐走通,但如何提升盈利能力,能否保持技术壁垒,仍然是比较现实的问题。

海外品牌造成今天局面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过度依赖燃油市场、误判插混发展和智能化缓慢等。但主流品牌的设计、市场灵敏度和盈利能力等,仍然值得学习。

现在车圈都在标榜 " 长期主义 ",其实海外品牌拥有雄厚的资金,买些先进的新能源技术,自己设计套外观,快速推出几款新车并不难。

但大多数都没有这么干,内在主要还是思考怎么走通新能源这条路。

老狐理解:长期主义不仅是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更应该考虑企业自身的盈余,如果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对用户负责也就是句空话。

话说回来,过度内卷的价格战,对于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真的有好处吗?

参考资料:

汽车之家

编辑: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