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摩根大通汽车行业调查:“价格战”转向“配置战”

2024-05-19 04:26 来源:爱尚秀 点击:

摩根大通汽车行业调查:“价格战”转向“配置战”

摘要:消费者更愿意为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和智能网联功能买单。

随着中国车市内卷卷向新高度,汽车领域的消费趋势有哪些变化?

通过分析该行 4 月份收集的来自 2500 名最近刚刚购车或有意购车的消费者的数据,摩根大通汽车分析师 Rebecca Wen 等在本周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相比过去两年,插混 / 增程汽车的受欢迎度也在增加,而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竞争已经从 " 价格战 " 转向了 " 配置战 ",消费者更愿意为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和智能网联功能买单。

摩根大通认为,这种消费升级趋势利好汽车配件和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高科技选装产品供应商。在供应链企业中,摩根大通认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及福耀玻璃的竞争优势最显著。

增程 / 插混动力比以前更受欢迎 续航焦虑是首要原因

根据摩根大通的调查,44% 的受访者已购买或打算购买插混动力汽车 / 增程式汽车。而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 年插混动力汽车零售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 33%。

其中,36% 的消费者首选插混动力汽车,8% 首选增程式汽车。

该行指出,相比过去两年的调查,今年调查结果显示插混 / 增程的受欢迎程度显著增加:

2022 年只有 24% 的受访者已购买 / 有意向购买插混 / 增程汽车,2023 年为 27%,2024 年为 44%。摩根大通注意到,插混动力汽车 / 增程式汽车在国内零售的比例从 23 年的 33% 上升至 24 年第一季度的 42%。

和油车相比,插混动力汽车 / 增程式汽车维护成本更低,和纯电汽车相比,这类汽车也不存在续航里程焦虑。

超过 85% 的受访者表示 " 续航焦虑 " 作为购买插混动力汽车 / 增程式汽车而非纯电动汽车的首要原因。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 " 更喜欢某个品牌的电动汽车车型 "。

此外,摩根大通还发现,现阶段,大多数选购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购买动机并非因为车牌限制或政策补贴。调查中,只有 4% 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没有车牌限制,他们更愿意选择燃油车。

为什么选购新能源车而非燃油车?智能体验是关键

调查发现,促使消费者选择电动车而非燃油车的最主要原因,为车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 ADAS )  。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希望拥有高级别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并且,多达 80% 以上的受访者希望电动车配备全景天窗和空气悬架,并且超过 70% 的受访者愿意为这些功能支付溢价,其中有超过 73% 的消费者愿意为空气悬架支付 10000 元以上溢价。反映了消费者对于驾乘体验的追求。

摩根大通认为,汽车的科技含量、智能交互界面、车载互联和出色的用户体验是中国年轻消费者的重要考虑因素。此外,更低的维护成本、免购置税也是系能源汽车相比燃油车的一大优势。

分析师指出,这一消费升级的趋势利好供应链企业。根据福耀玻璃 23 年 3 季度的估计,目前全球汽车行业(包括燃油车)的全景天窗普及率仅为 12%。福耀玻璃预计到 2025 年,全景天窗在全球汽车行业的渗透率将达到 30% 以上(其中 70% 用于新能源汽车)。

另外,分析师还强调,空气悬架市场也有望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传统汽车悬架系统的价格为 1800-2500 元;而空气悬架的总价格通常高达 1-2 万元。根据 Gasgoo 的估算),2023 年空气悬架渗透率仅有 2.7%。

由于快充普及,消费者对续航的要求变低了

在回答 " 在购车预算范围内希望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 " 这一问题时,60% 的多数受访者选择了 500-800 公里。具体而言,31% 的受访者选择 600-800 公里,29% 选择 500-600 公里。只有 25% 的受访者选择行驶里程大于 800 公里,低于 2023 年调查中的 34%。

在不考虑购买预算和电池寿命缩短的情况下,25% 的受访者认为 600-800 公里的行驶里程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约 40% 的受访者选择了大于 800 公里的行驶里程。

摩根大通认为,多数受访者愿意接受 500-800 公里的续航,可能是由于快充技术进步、电动汽车充电速度提升,让消费者对续航的要求不再那么苛刻。

分析师指出,目前,市场上约有 50% 的车型行驶里程可达 500-800 公里。其中,24% 的车型续驶里程可达 600-800 公里,26% 的车型续驶里程可达 500-600 公里,多数车型都能满足消费者的期待。

对于汽车电池,摩根大通发现,电池性能和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很大。

85% 的受访者表示电池性能和品牌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消费者普遍愿意为知名品牌和高性能的电池支付更高的价格。此外,超过 90% 的受访者关注电池的超级快充功能,超过 65% 的受访者认为 10-15 分钟的快充时间是他们期望的充电时间。

在磷酸铁锂、三元锂和固态电池三种电池类型里,多数消费者青睐磷酸铁锂电池。

电池品牌和快充也非常重要,约 70% 的人愿意为期望的电池品牌支付高达 5-20% 的溢价。90% 的受访者关注电池快充功能,超过 65% 的人希望 400 公里续航里程的充电时间在 10-15 分钟  ( 4-6C 充电功率 ) ,并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在电池品牌中,比亚迪最受欢迎,55% 的受访者选择比亚迪作为首选电池品牌,摩根大通认为这可能与比亚迪在汽车行业的品牌价值有关。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宁德时代排在第二位,且作为龙头厂商,在品牌影响力上并没有和其他二线厂商拉开差距。

此外,还有约 6% 的受访者选择国外电池品牌(如 LG 能源、SKI)。2% 的受访者不关心或不了解电池化学成分。

另有超过一半(56%)的消费者对换电感兴趣,认为换电可以降低成本和缩短充电时间。

比亚迪和小米品牌号召力最强 外国品牌中特斯拉受欢迎度不及宝马、奔驰

从品牌角度看,在老牌车企中,比亚迪蝉联最受欢迎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广汽、上汽分列第二三位。

刚刚发布首款车型 SU7 的小米,也表现出空前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在摩根大通列出的 " 造车新势力 " 受欢迎度排在第一位,且在新老势力并列的总榜单中,与比亚迪的品牌号召力不相上下。

新势力中,理想、蔚来、小鹏排第 2-4 位,而华为系(问界、智界)排在第五位。

外国品牌中,仅销售纯电汽车的特斯拉,其产品受欢迎度不及电车产品线占比很小的宝马和奔驰。这凸显即使是在新兴的电动汽车领域,传统豪华车的品牌价值依然强大。

分价格带来看,就纯电汽车而言,在 20-30 万人民币区间,特斯拉 Model 3 和比亚迪汉最受欢迎,在摩根大通调查中,首选这两款车型的消费者占比都超过 30%。同价格带的插混车型中,华为问界 M7 和 M5 最受欢迎。

而在 30-40 万的价格带,最受欢迎的两款纯电车型则是小鹏 G9 和特斯拉 Model Y。最受欢迎的两款插混车型是比亚迪腾势 D9 和问界 M9。

摩根大通还发现,用户使用的手机品牌,对他们的购车决策,也有极为强大的影响力。

约 78% 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他们是小米或华为智能手机的用户,他们更愿意选择其品牌的汽车,因为智能手机和汽车拥有相同的操作系统,用户体验更好(32%),体验更智能(28%),品牌力更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