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生活 > 正文

​中国春节习俗,中国春节来历与习俗?

2023-08-31 16:56 来源:爱尚秀 点击:

中国春节习俗,中国春节来历与习俗?

中国春节来历与习俗

事实上,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还是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值得一提的是,春节的起源原本就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势也是多种多样。

那么,春节的由来是怎样的?

话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异常凶猛。“年”一般都是深居海底,等到每年除夕的时候才会上岸,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人都会逃往深山。有一年除夕,村子里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有一位老婆婆见他很可怜,便给了他一些食物,那老人却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把‘年’兽撵走。”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见老婆婆家的门口贴了大红纸。“年”兽见状大叫,就在这时,院内突然传来一阵炸响声,“年”兽吓得发抖,不敢近前。

就在这时,老婆婆的家门大开,那位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逃难的人回到了村里,见村里没有被破坏的迹象,都非常惊奇。这时候老婆婆才意识到是那位老人的功劳,于是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自此以后的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会贴红对联、燃放爆竹,驱赶年兽。

不过,对于第一次过春节的朝代,现在也不清楚。

中国春节来历与习俗

新中国过年习俗

放鞭炮,发红包,送礼品,拜新年,吃团圆饭。

新中国过年习俗

春节的三个习俗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

春节有哪些习俗和传统

除夕贴对联,吃饺子,请家堂,初一村里拜年,初二娘家拜年,然后所以亲戚走一遍

春节的习俗和过程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