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估值22亿美元!清华校友联手,干出一个IPO

2024-06-19 08:40 来源:爱尚秀 点击:

估值22亿美元!清华校友联手,干出一个IPO

《科创板日报》6 月 16 日讯(记者 陈美)近日,黑芝麻智能通过港交所聆讯,有望成为 " 国内自驾计算芯片第一股 "。该第一股的背后是两位清华校友的联手,招股书显示,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与刘卫红,均来出自于清华系。其中,单记章在清华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刘卫红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2016 年,单记章选择离职投身于创业潮中,刘卫红亦是如此,两人一起将目光聚焦到自驾计算芯片领域。截至 IPO 前,两位清华校友创业的黑芝麻智能估值已达 22.3 亿美元,成为 " 自驾计算芯片 " 领域独角兽。

5 年估值增长 122%,小米、蔚来资本都投了

单记章与刘卫红的创业源于一场老友相聚。在一场聚会上,分别在芯片和汽车行业有丰富经验的两人,谈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时,认为人工智能将深刻影响汽车业。于是,两人 " 一拍即合 ",创业黑芝麻智能。

这是一家自驾计算芯片公司,创始人单记章在半导体领域有超过 20 年经验,早年曾在知名影像半导体公司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豪威科技)任职,最后职位为软件工程部副总裁;刘卫红则在汽车领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先后在博世汽车部件(苏州)、通用汽车(中国)投资公司任职。

两位行业 " 老兵 " 的创业,让黑芝麻智能自成立以来就获得资本青睐。招股书显示,黑芝麻智能共经历 10 轮融资,估值从 2016 年成立时的 1810 万美元,增长到 2021 年 C+ 轮融资时的 22.3 亿美元,5 年增长 122%。

招股书显示,北极光创投是公司 A 轮投资人,合计拥有约 10.47% 的股份,每股成本低至 0.1 美元,对应股权价值为 2.33 亿美元,相较于最初 710 万美元的投资,翻了 31 倍;蔚来资本则在 2017 年 A-1 和 A-2 轮融资时入股,每股价格也较低,为0.336 美元;雷军参股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 2021 年入股,持股成本已攀升至3 美元以上。

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的持股成本,是 A 轮投资者北极光创投的 29 倍。按 IPO 前,小米通过上海籽月企业管理咨询持股 3.69% 计算,这部分股权对应价值为 8228.7 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投资颇多。财联社创投通 - 执中数据显示,除黑芝麻智能以外,小米还投资了纵目科技、禾赛科技、深动科技等。其中,纵目科技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商,禾赛科技是激光雷达研发与制造企业,深动科技则曾被小米集团宣布收购,前者是一家立体视觉 ADAS 设备和视觉众包高精地图公司。

再回到黑芝麻智能上,该公司还有一份长长的投资人名单——海松资本、武岳峰资本、腾讯、中银投资、吉利集团、上海汽车等均是投资人。

三年亏 15 亿,商业化还处于早期阶段

作为自驾计算芯片公司,尽管黑芝麻智能背后有技术大牛单记章坐镇,但创业以来,黑芝麻智能依然亏损。

招股书显示,2021 年 -2023 年,黑芝麻智能收入分别为 0.61 亿元、1.65 亿和 3.12 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亏损 23.57 亿元、27.54 亿元和 48.55 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亏损 6.14 亿元、7.00 亿元和 12.54 亿元。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造车黑芝麻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和研发投入增长。

就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而言,2021 年 -2023 年,黑芝麻智能公允价值变动达到 16.31 亿元、17.14 亿元、31.8 亿元。一位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公司估值的上升,使得优先股价值随之增加,反映在会计上就为亏损。因此,该公司‘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之公允价值变动’亏损越大,证明公司估值越高。"

在研发投入方面,2021 年 -2023 年,黑芝麻的研发投入分别为 5.95 亿元、7.64 亿元及 13.62 亿元,是对应营收的 8.75 倍、3.63 倍、3.36 倍。对于此,黑芝麻智能坦言:商业化还处于早期阶段。" 特别是在 SoC 设计上,需要较长时间在市场推广,以进行商业化。"

上述投资人表示,在智能汽车计算 SoC 设计、研发上,黑芝麻智能虽然有潜力,但该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 商业化的未大规模实现和应用,限制了公司的收入和盈利能力。同时,黑芝麻智能也依赖于台积电对 SoC 的制造。"

在招股书中,黑芝麻智能表示,由于 SoC 复杂的专有性质,容易受到台积电可能无法满足对我们 SoC 需求或完全停止运营的风险。

港股上市潮来袭,33 家境外上市备案获批

或将成为 " 国内自驾计算芯片第一股 " 的黑芝麻智能,其实也是 18C 板块第二股。

就港股 IPO 来看,《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奔赴港交所的拟上市公司已超过 100 家,其中有 33 家企业获得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批准。其中,生物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公司是获批 " 先锋 " 部队。

上述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今年超 100 家企业奔赴港股,主要源于港股上市流程相对较短,一般 6-12 个月就能完成上市流程。同时,上市门槛较低,市值超过 5 亿即可上主板,而 A 股创业板则需要 20 亿市值。"

黑芝麻智能所在的智能驾驶领域,今年也掀起了赴港上市潮。1 月,速腾聚创打响智驾公司港交所 IPO 第一枪,上市后市值达 334 亿港元。此后,黑芝麻智能、如祺出行、地平线、纵目科技等自动驾驶领域公司,均在 3 月递交或更新上市招股书。

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的投资人表示,包括黑芝麻智能在内的多家自驾相关公司,均希望通过上市积极筹集资金,以推进商业化进程和加大研发力度,并与汽车 OEM 和一级供应商建立合作,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浪潮中建立护城河和更有利的行业地位。

" 目前,自驾汽车的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供应链和制造工艺等问题,需要自驾公司们解决。且自动驾驶技术在复杂环境和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仍然是一个挑战,对于消费者而言,接受度虽然逐渐提高,但市场教育和实际体验方面仍要增强信任感。"

该位投资人认为,在政策支持下,以及自动驾驶汽车试点城市的增长,行业迈向商业化拐点趋势正在显现,上市无疑能支持自驾企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