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将进酒”中的“将”到底应该怎么读?

2024-06-18 04:23 来源:爱尚秀 点击:

“将进酒”中的“将”到底应该怎么读?

(本文节选自拙著《唐诗正本——大数据视域下的唐诗新考》中的《李白的异读和异文辨析》一文,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将进酒》不仅有很多异文和异句,而且还存在异读及异解,比如“将进酒”中“将”字的义和音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笔者中小学的时候,此字读作jiāng,根本没有听说过qiāng这个音。但现在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却专门把此字注为qiāng。在各种吟诵或朗诵中,有人读作jiāng,有人读作qiāng。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为此发生争论。由于教科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传播力,所以“qiāng进酒”在社会上逐渐成了主流的读音,但在学术界却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倪志云撰文称,他专门就此字的读音请教过蒋维崧(1915—2006),蒋先生毫不犹豫地说:“‘jiāng进酒’啊!怎么读‘qiāng进酒’呢?”

叶嘉莹在一段视频中专门讲析了这个字的读音。她说,“按照传统,一直是读jiāng进酒。”至于《诗经》中的“将仲子兮”“将子无怨”,是女子以柔婉的口气对所爱的男子说话,这里的“将”是语气词,应该读作qiāng。但《将进酒》滔滔滚滚,语气紧迫,与“将仲子兮”“将子无怒”相比,“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口气不同。”她说她与出身吟诵世家的范曾和台湾的吟诵专家都作过交流,他们也都读作jiāng。

台湾邱燮友《新译唐诗三百首》为全诗所有的字注了音,“将进酒”和“将出换美酒”中“将”的注音相同 。这也印证了叶嘉莹的说法。

从叶嘉莹这段视频说起,魏学宝发表文章称,“唐人没有‘qiāng’这个音” ,当然不能读作“qiāng进酒”。

《唐韵》失传,无从查考。陈彭年(961—1017)《广韵》,下平声,阳第十:“将,送也,行也,大也,助也,辞也。又姓,《后赵录》有常山太守将容。即良切。又子谅切。”去声,四十一漾:“将,初亮切,将帅。” 这说明,宋初的“将”字,既没有“qiāng”这个音,也没有“请”这个义。

丁度(990—1053)《集韵》,下平声,阳第十:“将,资良切,有渐之词。一曰且也,大也,领也,送也。”“将,千羊切。请也。”去声,漾第四十一:“七亮切。《说文》:帅也。”《集韵》是对《广韵》的增修,这里多出了“千羊切”和“七亮切”之音和“请”之义,而且“千羊切”和“请”是对应的。但并没有说“将进酒”适用此训。另外,《集韵》新增的切音也很难读。比如“七亮切。《说文》:帅也。” 一般来说,“七亮切”和“千羊切”的拟音均为“qiāng”,但“将帅”现在却读作“jiàng帅”。

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韵》中,“将”又变成了两音,分别在“江阳”的平声和去声 。

古代印刷技术落后,著书用字能少则少,所以古籍中绝少音注。本次考证所见的30多种载有《将进酒》的唐诗古籍,只有王琦《李太白全集》对个别生僻或容易读错的字注了切音,比如《蜀道难》,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后面有注:“噫音衣,嚱音希。”《结客少年场行》注释的最后,一口气为6个字注了音:“啾,即油切。酒,平声。騣音宗。轹音历。匕音彼。剧音极。”但《将进酒》中没有音注。这意味着,本诗包括“将”在内所有的字均应读作常音。那么,清代之“将”通常怎么读呢?倪志云认为,这意味着王琦认为应该读作“jiāng进酒”,因为“将”通常读作jiāng。但魏学宝的文中却说,“明清,尤其是清后期,‘qiāng’这个音是主流。”

倪志云把教科书对“将”注音的改变归因于《汉语大词典》。该典对“将”有这样的解释:“qiāng。《集韵》,千羊切,平阳,清。”“愿;请。《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穆天子传》卷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将子无讙,神听钟鼓。’”这里引经据典,也只是说“将”有“qiāng”这个音和“请”这个义,并没有说“将进酒”中的“将”读作qiāng。

《汉语大词典》于1986年出版第一卷,1993年出齐。同样于1986年出版第一卷,1990年出齐的《汉语大字典》对“将”有这样的解释:“(三)qiāng。《集韵》千羊切,平阳清。阳部。愿;请。《广雅·释言》:‘将,请也。’《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郑玄笺:‘将,请也。’《穆天子传》卷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唐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这里直接举例称“将进酒”的“将”读作qiāng。但这也不是最早的。198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注》的注释明确写着“将(qiāng腔)进酒,杯莫停……将,请。”

从逻辑上说,说“将进酒”中的“将”读作qiāng没有问题。大前提:自《集韵》起,众多辞书都说“将,千羊切。请也。”小前提:一般认为“将进酒”中的“将”是“请”的意思,除中学语文教科书和《唐诗三百首详注》外,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三百首新注》中也称“将,请。” 结论:“将进酒”中的“将”读作qiāng。这是典型的“三段论”。但问题是:“将进酒”中的“将”是“请”的意思吗?

“将进酒”,汉乐府《饶歌》十八曲之一。“将进酒,乘大白。辨加哉,诗审搏。放故歌,心所作。通阴气,诗悉索。使禹良工观者苦。”这段古词可能是对曲牌“将进酒”最早的诠释,但委实费解。《乐府诗集》之“将进酒”题下解释:“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宋何承天《将进酒》篇曰:‘将进酒,庆三朝。备繁礼,荐嘉肴。’则言朝会进酒,且以濡首荒志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阳轻薄子’,但叙游乐饮酒而已。” 郭茂倩把“将进酒”分为两大类:一是“且以濡首荒志为戒”,一是“但叙游乐饮酒而已”。总的来说,主题与“饮酒放歌”有关即可,并不一定是“请”人喝酒,也不一定是饮欢作乐。“将进酒”题下所收的几首乐府也不都是劝酒,比如第一首梁昭明太子的“洛阳轻薄子,长安游侠儿。宜城溢渠碗,中山浮羽卮”明显带有批判性。而元稹的那首《将进酒》:“将进酒,将进酒。酒中有毒鸩主父,言之主父伤主母……”也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辞源》中的“将”也有“qiāng”这个音并对应“愿,请”之义,但词条“将进酒”中的“将”却被归于第一种读音即jiāng,亦即不认为此“将”为“请” 。

那么,“将进酒”中的“将”到底是什么意思?有解释为“将要”,比如余研因《(白话注解)李白诗选》 ,梦花馆主《(白话注释)唐诗三百首》;也有解释为“且”,语气助词,比如张叔宁《唐诗三百首新赏》 ,倪志云的文章;还有人解释为“想要”。这些解释都有道理,辞书中也都有这样的义项。但笔者以为,对于正文中的“将进酒”,应当根据上下诗意,从“将”的诸多义项中作出选择,但对作为诗题的“将进酒”,还是应该遵循《乐府诗集》的题解,即“大略”地去理解,宜粗不宜细。有一点必须谨记:乐府中的很多诗题只是通用的曲名,并不是作者的原题,与诗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诗题的选择或拟定,往往也很随意。就拿《文苑英华》来说,卷195的诗题为《将进酒(一作惜空酒)》,卷336的诗题为《惜空罇酒》,竟然一本三题!之所以如此,显然是因为卷195为乐府诗,而卷336为酒类诗。各取所需,并不管诗文是否对题。

李白《将进酒》的诗意,上文已作分析。太白郁闷至极,又想借酒浇愁,但还没有喝够,席上的酒没了。诗的意思是要求“主人”继续上酒,而不是请别人喝酒——席上已经无酒,还怎么请人喝?至于“将进酒,杯莫停”,原本就没有此句。后人的“强行加塞”,源于对诗意的误解,造成了逻辑的混乱。而“将进酒,杯莫停”的加入,很可能与诗题的变换有关。

敦煌的三个写本,伯2544和斯2049均阙题,唯伯2567有诗题,为《惜罇空》。《李太白文集》题为“将进酒(一作惜空樽酒)”。《文苑英华》题为“将进酒(一作惜空酒)”和“惜空罇酒”。《李太白全集》题为“将进酒(一作惜空酒樽)” 。《河岳英灵集》《乐府诗集》等其他的版本均为《将进酒》。

《惜罇空》《惜空酒》《惜空樽酒》大同小异,而且均出于早期的版本。相隔元明之后,清初《李太白全集》又注“一作惜空酒樽”,犹如“文物出土”。总之,原题应在上述四种之中。之所以又有《将进酒》之题,显然是因为入了乐府。既入乐府,就用曲名,这是惯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入乐府后题为《渭城曲》,王之涣的《凉州词》入了乐府题为《出塞》,均是如此。

入乐府后用曲名本是常事,但对李白这首诗来说却很不适宜,因为《惜罇空》是“画龙点睛”之题。酒杯“空”了,备感可“惜”,这就是本诗的主旨。如果诗题是《惜罇空》,诗意与题旨相合,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也就不会被加塞并导致诗意混乱。

最后,回过头来,再说一说“将”的读音。上文中说,“将进酒”中的“将”并不一定是“请”的意思,现实中也有不少别的解释。笔者想说的是:即便“将”训为“请”也不一定读作qiāng。“将(jiāng),请。将进酒,即现在之所谓‘请干杯’。” 《唐诗精讲》就是取“请”之义,却不取“qiāng”之音。

据魏学宝考证,“将”在唐代没有“qiāng”这个音,连宋初的《广韵》都无“七羊切”“千羊切”,那么,西周春秋时期《诗经》“将子无怒”“将仲子兮”中的“将”怎么读呢?笔者相信,在当时这应该不是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语音流变。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彻底弄清几无可能。今天的我们只能根据现存的文献和现在的理解,对“将”的音与义进行配置。从现存自宋代以后的各种韵书字书对“将”的训义来看,笔者以为,将“请、愿”之义与“qiāng”对应并不合理。何也?因为“将”在义为“想要、打算”或“将要、快要”的时候就读作jiāng 。而“想要”不就是表达“愿望”吗?“请、愿”,“想要”,“快要”,都是未来的语态,表达的都是期待。而一般来说,同义或近义的字,读音相同。应当注意的是,《集韵》中的“将”虽然有了“千羊切”“七羊切”之音,但并未指出适用何义。将此音与“请、愿”对应,可能始于宋濂(1310—1381)《洪武正韵》:“将,千羊切。《诗》‘佩玉将将’。又请也,《诗》将仲子、将子、将伯……” 魏学宝文中称,从明至清,“qiāng”逐渐成为“将”的主流读音。

如果“请、愿”之义的“将”不读qiāng,那么这个音适合用在什么义境中呢?应该是在作形声词的时候。击金振玉,与“锵”相通。《诗经·郑风》:“佩玉将将。”《诗经·稗疏》:“将将声之大也,喈喈声之和也,汤汤流之。”《小雅·鼓钟》:“钟鼓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顺便指出:魏学宝文中说,“现代汉语中,‘将’字只有‘jiāng’和‘jiàng’两个读音。”非。《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将”有“qiāng”这个音 。

另:“康震品诗词”视频讲座中,康震把“将进酒”中的“将”和“呼儿将出换美酒”中的“将”均读作qiāng ,这肯定有误。“呼儿”句中的“将”义为“执、持”,“将出”是“拿出”的意思,此“将”肯定读作jiāng。

参考文献:

[1]倪志云撰:《向蒋维崧先生求证“将进酒”的“将”字的读音》[J],济南:《国学茶座》2015年第1期。

[2]邱燮友注释:《新译唐诗三百首》[M],台北:三民书局民国七十七年(1988)版,第157页。

[3]魏学宝撰:《的“将”究竟怎么读》[N],北京:《光明日报》2019年1月12日,第12版。

[4](宋)陈彭年等纂:《广韵》[O],上海涵芬楼借海盐张氏涉园藏宋刊巾箱本景印,卷2第28页,卷4第54页。

[5](宋)丁度撰:《集韵》[O],四库本,卷3第51、52页;卷8第28、29页。

[6](元)周德清撰:《中原音韵》[O],四库本,卷上第2、4页。

[7]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3页。

[8](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O],中华书局影宋本,卷16第6页。

[9]编委会:《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74、876页。

[10]余研因选注:《(白话注解)李白诗选》[O],上海:启智书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版,第30页。

[11]张叔宁等:《唐诗三百首新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12](清)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O],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据王注原刻本排校重印,卷3第13页,总第231-232页。

[13]韩兆琦著:《唐诗精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第116页。

[14]编委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3页。

[15](明)宋濂等纂:《洪武正韵》[O],四库本,卷5第7页。

[16]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047页。

[17]康震:《康震品》,抖音号“康震品诗词”2020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