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

2025-04-20 02:29 来源:爱尚秀 点击: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

彭士禄改行学习核动力,苏联专家一节课80卢布

1954年1月21日,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天,世界上第一艘用核动力驱驶的钢铁“巨鲸”—核潜艇在美国柯罗顿市港口亮相。它的设计者是一位叫里科弗的科学家。

如今,年近八旬、被称做“中国里科弗”的科学家坐在了记者的面前,他叫彭士禄,革命先驱彭湃之子,中国核潜艇工程笫一任总设计师。

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在苏联留学。一天,他被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大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问他:“你知道反应堆、核动力是什么吗?”彭士禄摇了摇头说:“没学过。”

陈赓告诉他,美国和苏联都已搞出了原子弹、氢弹,美国还有了核潜艇。我们国家要不受别人欺负,也要有这些东西。“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彭士禄与核动力这个神秘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苏联教授每给彭士禄这些留学生们上一节课,中方要付80卢布的报酬,这对经济还很贫困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而正是在这80卢布一节课的课堂里,彭士禄和他的同学们打下了坚实的核动力知识基础,孕育了中国核动力事业的优良种子。

回国后,彭士禄直接参与了核动力研究工作。核潜艇工程上马时,他担任了第一任总设计师。

挑战人的生存极限

核潜艇研制工程的日历翻到1970年4月20日。1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21名水兵钻进密不透气的舱室,进行21天的潜艇闭舱生存试验。

核潜艇长期在水下游弋,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保证人的生命,除了食物和淡水,最重要的就是洁净的空气,否则,核潜艇就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废铁。有资料记载,美国研制第一核潜艇时,初始阶段由于空调不好,下水后停留时间很短,而且参试人员都是用担架抬出来的。

密封舱内的人员先进行常温试验之后,很快转入高温试验,室温一下子升到45摄氏度,加上模拟核潜艇水下航行的噪音,参试人员一个个汗流浃背,心情烦闷,挤在狭小的舱室里,坐卧不安。

伙房师傅的美味佳肴从窗口送进来,没有一个人动筷子。核潜艇第一任政委崔桂江不得不在舱室外对参试水兵下达命令:“把吃饭当做战斗任务来完成!”研究所领导也动员科技人员:“为了完成试验,必须吃饭,谁不吃就出来。”

5月10日,残酷的密闭试验终于结束。试验表明:中国核潜艇的空调设备可以依赖,可以长时间在洧底执勤,完成各项战斗使命。

超重设备用秤称,一年减肥几十吨

核潜艇在进行最后总装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冒了出来:艇上组装的一些仪器设备超重或者超体积,这将大大影响船体的稳定性,犯了造船的大忌。“从设计到制造,一件件复查!”许君烈、钱凌白、杨慧民3位专家开始了可以称为中国第一次质量万里行的大复查。他们跑遍了全国,发动设计人员到对口的设备生产单位去,设法弄清每一台设备的重量和体积,并且还作出一个硬性规定:所有的仪器设备上艇,都必须逐一过秤、量体积,记录在案;安装过程中,从艇上拿下的边角余料、多余电缆等物品也必须过秤,加以扣除。

那段日子,核潜艇上有专门过秤的工人把守,上艇下艇不漏掉每一件东西的重量记录。

这种对重量“斤斤计较”的“笨办法”坚持了一年,终使核潜艇减肥几十吨,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一次设计建造成功。

核潜艇下水的日子终于来临

1970年12月26日,某海港码头。曾任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总经理的王荣生,当时是核潜艇下水的一线指挥长。他回忆起那时的壮观场面,仍激动不已。

有人以为,潜艇船体下水是很简单的事儿,其实它远比一般轮船下水复杂得多。早在潜艇下水之前,总体建造厂就为这个庞然大物建造了下水的船坞,并设计了工作步骤:先移到船坞的浮箱上,再把浮箱上承载的核潜艇横移到船坞间把艇漂浮起来,开到海里。就这“三步走”的下水方案,王荣生带着设计人员攻关,折腾了一个多月。“下水开始!”船体开始缓缓移动。突然,有人报告:有一小段铁轨被压断。王荣生扫了一眼重量曲线,最重的一段船体尚未通过,他立即下令:“停下!”抢修班立即冲了上去,半个多小时,铁轨修复。核潜艇继续向船台伸出,船体也越来越长。3个小时,一共才前进了100米。真是如履薄冰,举步维艰。

一个个巨大的浮箱被水泵灌满积水,潜艇被平坦、稳定地移到船坞浮箱上。核潜艇保持绝对稳定,与浮箱彻底脱钩,浮在水上。“核潜艇浮起来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呼喊,核潜艇向前移动着,缓缓地向大海奔去。

(刘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