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两个月蒸发 2500 亿元,宁王在跌什么?

2023-10-29 10:44 来源:爱尚秀 点击:

两个月蒸发 2500 亿元,宁王在跌什么?

作者|宋婉心

编辑|郑怀舟

近一个月,宁德时代股价几乎每天创新低。截至 10 月 20 日,宁德时代股价来到 181 元,创两年半以来新低。

回看仅两三年之前,市场还并非这番景象。当时正值新能源车火爆高峰期,宁德时代顺势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两年走出了十倍股,宁德一举变 " 宁王 "。

但涨得快,意味着拐点来得也快。进入 2022 年后,宁德时代便震荡下跌,今年以来,宁德需要面对的坏消息更密集了。

市占率上,宁德时代连年下滑。去年,宁德时代国内市占率 48%,较前一年下滑了 4 个百分点,而在今年上半年,宁德市占率进一步下滑至 43.4%,今年 9 月,这一数据进一步跌破 40%,创 17 个月新低。

与此同时,比亚迪电池今年上半年市占率从 23.4% 提升至 30%。

面对份额下滑,以及可能带来的中低端电池市场失利,今年年初宁德时代推出了备受争议的 " 锂矿返利 " 政策。

这类绑定客户的策略,背后透露出两层信息。一方面,向来强势的宁德放下架子,给客户让利,无疑是宁德焦虑和市场内卷的显现,另一方面,凭借局部垄断的市场地位,宁德现在仍有话语权让大客户给自己 " 表忠心 ",防止其倒戈。

国内市场内卷,国外市场也不让宁德时代省心。去年开始,出海欧美是宁德时代的重中之重,但欧洲双反调查以及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推行接踵而至,对宁德股价造成又一重打击。

9 月 26 日,宁德时代和福特合作的美国工厂传出 " 暂停 " 消息后,当日宁德下跌 2.3%。

对于宁德时代的投资者们而言,虽然公司眼下的隐忧越来越明显,但也并非毫无成长性。聆泽私募研究总监朱伟琪向 36 氪表示:"目前宁德的估值,是能反映出所有(投资者的)担忧的,担忧越多估值越低,想象越多估值越高,显然现阶段,宁德是担忧多于想象。"

宁德时代股价走势 来源:Wind

01 业绩上行,股价下行

实际上,从基本面看,宁德时代的报表几乎没有硬伤。截止今年中报,宁德时代上半年营收增速 67.5%、归母净利润 207.17 亿元,同比增长 153.64%,二季度单季同比增速 63.22%,环比增速 10.92%。

按年看,2018 年至 2022 年,宁德时代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82.52%,同期,归母净利润从 33.87 亿元增长至 307.29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73.55%,均处于高增长态势。

但即便如此,宁德在二级市场上仍旧走势较弱。截至 10 月 20 日,宁德最新股价已较 2022 年初腰斩,近两个月内跌去 20%,市值蒸发超 2500 亿元。

问题主要出在了市场对其的负面预期上。首当其冲就是短期的供需矛盾,以及中期的竞争格局。

短期看,供需进入阶段性去库存的市场饱和期,两年前的风口已不再,公司中报也披露产能利用率仅 60% 多。中期看,比亚迪和中创新航等竞争对手市占率的大幅提升,都对宁德时代形成了压制,叠加出海不确定性,份额维持再次成谜。

这两方面恰恰对应了宁德时代此前在二级市场上的两条护城河,一条是高增长,一条是高份额。

制造业避不开周期。经过两年疯狂的产能扩张后,国内动力电池开始进入去库存周期。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前 8 月,动力电池产量达 419.7GWh,装车量为 219.2GWh。这意味着,200GWh 的电池进入库存,动力电池的产量远高于需求。

2020 年时,新能源车市场井喷,由于当时电池产能紧缺,电池厂加速扩产匹配需求,给几年后的阶段性产能过剩埋下伏笔。根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能从 2019 年 53GWh 跃升至 2022 年的 390GWh,3 年时间增长了 7.4 倍。

到了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总产能为 254GWh,而产量仅为 154GWh,产能利用率跌至 60.5%,闲置产能达 100GWh。

实际上,以宁德的垄断态势,如果只是市场饱和与供需变化,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份额和毛利下降。但去年以来,比亚迪成了预料之外的因素,其在下游车市爆卖,直接威胁到了宁德时代的市占率。

今年 1 月,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比亚迪在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占率超过 34%,和宁德时代的差距一度缩小到仅 10 个百分点。尤其在细分的磷酸铁锂市场,比亚迪今年 1 月市占率已经达到 51%,反超宁德时代。

比亚迪对宁德时代份额的侵蚀,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方面,比亚迪电池自产自销,其整车的爆卖也就自然带动了电池产品的销量,另一方面,比亚迪整车爆卖,虹吸效应会导致宁德时代的整车客户销量增长不及预期,进而减少了上游电池订单。

整车销量来看,比亚迪 9 月销量高达 28.75 万辆,同比高增 42.83%,今年 1 月至 9 月,比亚迪累计销量 207.96 万辆,已超去年全年 186.85 万辆的销量。继去年爆卖之后,今年势头只增不减。

02 只是时代的宁德?

为了遏制比亚迪势头,宁德时代罕见推出锂矿让利政策,也就不难理解。虽然行业对宁德时代这一策略褒贬不一,但却是宁德重压之下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朱伟琪认为,宁德时代和头部车企深度绑定,关系到未来五至十年的出货情况,只要这些车企的份额拿到,宁德就可以不用担心产销率。

" 至于虹吸效应,我认为最厉害的时候已经过去,即去年到今年这段时间。"朱伟琪指出,今年以来,理想等新势力车企开始放量,打破了过往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家独大的局面,反过来对比亚迪造成一定威胁。

今年 1 月至 9 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 545.3 万辆,同比增长 30.5%。多家新能源车企增速远超行业大盘,比如理想汽车同比增长 180.95%,极氪同比增长 100.2%。

横向来看,比亚迪交付量累计 208 万辆仍断层式第一,但今年多个新能源车企放量之后,比亚迪同比增长幅度已从去年前三季度的 161.8%,回落至 75.5%。

不过,这并不完全意味着宁德脱离危机,毕竟 " 去宁德化 " 早已步步深入。增长 93% 的广汽埃安,中航锂电已经替代宁德时代成为其第一供应商,而宁德最大的客户特斯拉,也开始在 Model Y 上搭载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

另一影响宁德时代维持市场地位的因素,是产品结构的变化。

今年国内市场的内卷,围绕低廉、降价的价格战展开,电动车消费降级是大潮,并传导至整个汽车产业链。

宁德作为上游电池厂,在高端三元锂电池和中低端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都曾称王,但今时不同于两年前,门槛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已被比亚迪追赶上来。今年 7 月,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一度超过宁德时代,后又在 8 月被宁德反超,二者陷入贴身肉搏。

一位投资者表示,宁德时代低端电池已经失去先发优势,高端麒麟和快充技术是宁德的拳头技术,但走不了量,决定电池企业的根本在低端电池。

对此,宁德时代的策略是,通过创新技术在中低端电池领域打出差异化,比如磷酸铁锂 4C 超充电池、成本低于锂电池的钠离子电池、M3P 电池等,宁德时代均有布局。

不过,在财新的采访中,一家电池企业技术负责人认为 " 宁德时代的技术壁垒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

从电池行业属性来看,电池化学技术的新材料研发应用过程较为漫长,而现有材料体系相对稳定,使得主流企业之间并没有根本性技术差异。

该技术负责人表示,其他企业即使无法获得最新的技术和产线信息,总能想办法找到上一代电池材料和设备。他认为,这些企业只要不断追随 " 复制 ",就能赢得更重视成本的客户,从宁德时代手中抢走部分市场。

03 出海前景模糊

国内市场已不足以保证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优势之时,欧美市场是其寻求增量的关键所在。但显然,今年宏观环境的背景下,出海也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

由于前期市场对宁德时代出海的预期十分高涨,在欧美传出一系列负面消息后,宁德时代股价明显走弱。可以看出,现阶段海外市场承担了宁德主要的估值想象力。

宁德时代今年中报显示,海外业务收入 656.84 亿元,收入占比达 34.71%,接近四成的占比已经是宁德支柱之一。基于此,如果海外业务遭受重大冲击,公司存在营收下降和投资损失双重打击。

不少投资者认为,欧盟双反最终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欧盟新能源车企离不开宁德时代的供应,美国市场是更为严峻的那一个。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不仅限制电动汽车产地,还限制电池组件和原材料产地。法案提出,2024 年之前,电池组件(包括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在北美当地化生产的比例要达到 50%,2024 年达到 60%,此后这一比例要逐年提升,2029 年要达到 100%。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认为,上述条文并不是直接禁止车辆使用中国电池组件和原材料,但车辆没有补贴意味着中国电池企业的成本优势会被部分抵消,有可能间接将宁德时代和供应链等企业排除在竞争之外。

此前受美国汽车行业大罢工影响,福特和宁德合建工厂传出 " 暂停 " 消息,导致后者下跌 2.3%,随后持续震荡下滑。

" 考虑到美国对制造业回流以及本土化发展的支持力度,现在很多机构在做模型时,都会对宁德在北美份额持有保守甚至悲观预期,我很同意这种谨慎的态度。" 朱伟琪表示。

但他同时认为,宁德和福特的技术授权模式,是非常好的出海方法,如果跑通后,其他北美车企应该也会效仿,那就能缓解不少压力。眼下暂停是罢工影响,并非模式出了问题。

模式没有问题,但欧美出海能否推进顺利,本质上还要看大环境吃饭,前景依旧模糊。

朱伟琪测算,未来宁德时代要维持住稳定增速,需要靠海外新兴市场驱动,国内业务贡献会逐步下降,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欧洲市场预计略降,可能维持在 15% 左右,而美国至多 5% 左右,剩下的则要靠东南亚等其他新兴市场。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