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生活 > 正文

​茅台管理下沙生产总结 茅台生产工艺总结

2023-10-31 08:45 来源:爱尚秀 点击:

茅台管理下沙生产总结  茅台生产工艺总结

茅台管理下沙生产总结经验,提高产量,增加市场供应。目前,茅台集团已与贵州省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高粱种植技术攻关,推动高粱产业发展。同同时,还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高粱品质。今年,茅台集团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高粱生产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优势产品市场份额。

一、茅台酿造生产流程?

一、端午制曲

1.踩曲

每年端午的时候,一个新的茅台酒生产周期正式开始,今年的端午制曲,央视还直播了盛况。记得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曲即曲药,曲药以小麦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

2.曲块装仓

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

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就是把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

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高达60℃以上,比其他任何名白酒的制曲发酵温度都高10-15℃;在整个大曲发酵过程中可优选环境微生物种类,最后形成以耐高温产香的微生物体系,在制曲过程中首先做到了趋利避害之功效。

在制曲过程中,黄曲所占的成分比较高,一般来说,发酵后的曲块分为黄曲、白曲和黑曲,黄曲是一般适宜的曲块,白曲是发酵不够的,黑曲是发酵过头的。

3.曲块出仓

再过30~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

二、重阳下沙

每年到重阳节,开始第二个关键步骤——“重阳下沙”。茅台地区夏季炎热,酒醅温度高,如果淀粉含量高,收堆、下窖升温过猛,生酸幅度过大,对酿酒极为不利。重阳下沙既避开了夏季高温期,又避开了夏季赤水河洪水期,这时期“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山凝而暮山碧”,赤水河清澈见底,水质极佳。

关于生产原料的高粱和小麦,我在另外一篇文章已经详细介绍过。

1.润沙

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90摄氏度以上的开水清洗几遍(称发粮水),泼水时边泼边拌,使原料吸水均匀。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让高粱吸水。其实,酿酒真正需要水的,主要是在润沙阶段。其他阶段很少用到水。

2.上甄

上甑即将润好的高粱,装入甑内,在lh内完成上甑任务,圆汽后蒸料2~3h,约有70%左右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不应过熟。

3.出甑摊凉

将蒸过的高粱铲出甑内,由酒工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散冷,并适量补充因蒸发而散失的水分。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

4.加曲

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上下。开始加曲,这次加的曲药,在10%左右。

5.发酵

5.1收堆发酵

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度灵活掌握,堆子的内部先开始发热,然后传递到外面。这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的微生物。茅台型酒讲究高温发酵,一般外层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才结束这一环节,酿酒师把手插进堆子,依据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当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时,即可入窖发酵。

酱香酒酿造的三高之一:高温堆积,说的就是这个环节。

5.2入窖发酵

“开放式发酵”完成后,把酒糟铲入窖坑进行封存,即开始“封闭式发酵”。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窖坑有3~4米深,能装15~20甑的酒糟。

三、糙沙

大概一个月后,窖坑打开,开始“二次投料”,酱香型白酒生产的第二次投料称为糙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这部分流程和前面部分类似)

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

四、取酒

1个月后,开始第3次蒸煮,这时时间已到了岁末年初,这才开始第一次取酒。

然后,在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蒸煮和取酒的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共进行9次蒸煮(包括前两次不取酒的蒸煮),7次取酒,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翻沙酒就是用这个时候的酒糟加上新的高粱和曲药,酿出来的)

五、储存

刚烤出来的轮次酒,具有刺激感,经过长期贮存后,口味变的醇和、柔顺、酱香也更加突出。贮存越久,茅台酒的酒体越柔顺,香气越幽雅。

每一次出来的酒,香味并不相同,茅台酒分3种酒体:酱香、醇甜和窖底。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涩辛辣,最后一次发焦发苦。但每一次的都有用处,出厂的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

第一年进行“盘勾”,就是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再存放3年。

六、勾兑与调味

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勾兑一直是酿酒过程中比较神秘的工序,勾酒师凭借自己的味觉进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克一般,把不同轮次的酒调在一起,寻找味道之间的平衡与层次感。

“勾兑”完成之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一般用到调味酒(往往是年份老的酒)来进行味道的微调。

七、勾调后储存

勾兑调味之后,酒还要分批次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之后才能灌瓶出厂。出厂日期和勾兑批次,比如茅台酒,看到的每一瓶茅台酒瓶冒上的头两行数字就是这个原因。

二、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是怎样的?

优质答案1:

感谢邀请。

茅台属于酱香型大曲白酒,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较长,茅台酒的工艺特点可以总结为:九次加曲,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三年窖藏,整个生产周期为五年。茅台酒的酿制工艺具体如下:

踩曲

每年端午后,开始制曲。制曲是以小麦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据了解,茅台镇端午少女踩曲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每到端午节前后,镇上未婚、年约十七八九的女子都忙于酒厂踩酒曲。

曲块装仓

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以便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

曲块出仓

过30~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不过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

重阳下沙

制好酒曲后,时间已从初夏转入仲秋重阳节,在此时开始第二个关键步骤“重阳下沙”。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90摄氏度以上的开水清洗几遍(称发粮水),泼水时边泼边拌,使原料吸水均匀。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让高粱吸水。其实,酿酒真正需要水的,主要是在润沙阶段。其它阶段很少用到水。

将润好的高粱装入甑内,在一小时内完成上甑任务,蒸料二到三小时,约有70%左右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不应过熟。

出甑摊凉加曲

将蒸过的高粱铲出甑内,散在地上“摊凉”,由酒工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

收堆发酵

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度灵活掌握,堆子的内部先开始发热,然后传递到外面。当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时,即可入窖发酵。

入窖发酵

“开放式发酵”完成后,把酒糟铲入窖坑进行封存,即开始“封闭式发酵”。也就是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窖坑3—4米深,能装15—20甑的酒糟。与浓香酒不同,酱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块砌成墙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则酱味就不浓了。窖坑要用本地黄泥封住,不能透气,在窖期中要经常检查,时常撒点水,防止干裂进气。

糙沙

大概一个月后,窖坑打开,开始“二次投料”,酱香型白酒生产的第二次投料称为糙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

取酒

1个月后,开始第3次蒸煮,这才是第一次取酒。然后,在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蒸煮和取酒的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共进行9次蒸煮(包括前两次不取酒的蒸煮),7次取酒,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

取酒后储存

刚烤出来的轮次酒,具有刺激感,经过长期贮存后,口味变的醇和、柔顺、酱香也更加突出。贮存越久,茅台酒的酒体越柔顺,香气越幽雅。第一年进行“盘勾”,就是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再存放3年。

勾兑

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勾兑”完成之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一般用到调味酒(往往是年份老的酒)来进行味道的微调。

勾调后存储

勾兑调味之后,酒还要分批次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之后才能灌瓶出厂。这也就是茅台酒喷码上前面两行有生产日期与批次之分的原因。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不同意见。

获取更多、更专业、更有趣的高端烈酒相关资讯,请点击@老酒之家关注老酒之家头条号。

优质答案2:

正常的酱香型白酒工艺+特有的蝴蝶气调制+储存=茅台酒

三、茅台酿酒的工艺流程有哪些?如何评价茅台?

优质答案1:

茅台的酿造工艺分为一,二,九,八,七。所谓的一,二,九,八,七。一是指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二是指两次投粮。九是指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优质答案2:

茅台酒酿制技艺,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镇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茅台酒酿制技艺是一种独特的传统酿酒工艺。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个环节。整个生产周期为一年,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茅台酒的酿制有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等特点,由此形成独特的酿造风格。[1]

2006年5月20日,茅台酒酿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57。[2]

中文名称

茅台酒酿制技艺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编号

Ⅷ-57

遗产类别

传统技艺

历史渊源

茅台酒开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精炼于明清,尊贵于当代。

共10张

贵州茅台酒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

唐宋以后,茅台酒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享盛名于世。

随着时间的发展,由王茅、华茅和赖茅成形三家主流茅台代表。再后来,王茅、华茅、赖茅三家中只有赖茅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延续了茅台酒的技艺。因此,真正意义上来说,赖茅才是茅台的前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赖茅酒。

赖茅酒由赖正衡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问。赖正衡时任军营统带职务,后来被调到贵州省仁怀县截击太平军。1826年,赖正衡辞去军职,解甲归田,在地理环境独特的茅台村创办“茅台烧春”酒坊。

共2张

茅台镇及其建筑标志

1902年,赖正衡之孙赖嘉荣突破历史上酒类酿造的传统工艺,独创了“回沙”工艺和复杂的酿酒技术,研究出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大曲酒。

1952年,以赖氏“恒兴酒厂”为主的茅台镇三家私营酒厂(赖茅、华茅、王茅)被收为国有,成立国营茅台酒厂,生产酱香型白酒,其产品“贵州茅台酒”被誉为国酒。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茅台酒。[3][4]

工艺特征

茅台的制造工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高”、“三长”和“季节性生产”,这是茅台工艺的独特之处。

茅台工艺的“三高”是指茅台酒生产工艺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茅台酒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高达63℃,这比其他白酒的制曲发酵温度要高10~15℃;茅台酒高温堆积发酵是茅台酒利用自然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生香的过程,也是形成茅台酒主要香味物质的过程,其堆积发酵温度高达53℃。茅台酒的蒸馏馏酒温度高达40℃以上,比其他白酒高10~20℃,这使得在蒸馏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分离茅台酒精发酵的有效成分。

茅台酒工艺中的“三长”主要指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大曲贮存时间长、茅台酒基酒酒龄长。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同一批原料要经过九次蒸煮(烤酒)、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时整整一年时间。而其他名白酒生产周期只有几个月甚至十多天。

共15张

茅台酒酿制工艺

茅台酒工艺的“季节性生产”指茅台酒生产工艺季节性很强。茅台酒生产投料要求按照农历九月重阳节期进行,这完全不同于其他白酒随时投料随时生产的特点。采用九月重阳投料一是按照高梁的收割季节;二是顺应茅台当地气候特点;三是避开高营养高温生产时节,便于人工控制发酵过程,培养有利微生物体系,选择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阳是中国的老人节,象征天长地久,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

工艺流程

茅台酿造,选取原料(小麦、高粱、水)和酿造环境要求高之外,其生产工艺流程也是要求格外高。

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四个大的工序(制曲、制酒、贮存与勾兑、检验与包装)六个环节:

第一步制曲:小麦经破碎,加入母曲和水制成曲胚,用稻草间隔入仓发酵40天后拆曲,贮存6个月后投入制酒生产。

第二步制酒:

(1)投料阶段:重阳开始分2次投料,即下沙和造沙(沙指高粱)。下沙高粱经破碎后加热水润粮,次日加母糟蒸粮,下甑摊晾,之后加曲和尾酒拌匀堆积,达到工艺要求,入窖发酵30天后开窖取醅,再与造沙经破碎、润粮后的高粱拌匀,从蒸粮开始重复上述工序。

共3张

茅台酒酿制技艺流程示意图

(2)馏酒阶段:馏酒阶段共有7个轮次,每个轮次均经摊晾、加曲、堆积、入窖和馏酒操作。

制酒过程共经历9次蒸煮(馏),8次摊晾、加曲、堆积、入窖,7次取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

第三步贮存与勾兑:基酒(轮次酒)分酱香、醇甜香、窖底香3种典型体贮存于陶坛中,将不同轮次、不同典型体、不同酒度、不同酒龄的基酒进行勾兑,勾兑后贮存于陶坛。贮存勾兑工序至少历经3年。

第四步检验与包装:勾兑后的酒经检验合格后,采用不透明容器包装出厂。[6]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茅台酒是绿色、有机食品与环境地域密切相关。茅台酒系纯发酵蒸馏食品,它不允许也不可添加任何香气、香味物质,53°贵州茅台酒连水也不允许、不可添加,而其他名白酒,甚至洋酒,都需外添加水或色素,或香气香味物质。茅台酒之所以美,也可以说是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现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之精绝。[5]

共4张

传承人:季克良和袁仁国

白酒界专家称“贵州茅台酒技术是最独特的大曲酱香型酿酒工艺,是人类将微生物应用于酿造领域的典范”。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茅台酒酿制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在中国酒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茅台酒酿造工艺是中国白酒的“活化石”,它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依据在于,至今茅台酒的酿造工艺仍然保留了农业社会时代酿酒智慧的精髓,从茅台酒如今的工艺流程,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几千年前,当地原住居民原始生活的痕迹。所以一直传承下去这“活化石”的优良传统非常重要。[7][8]

传承人物

季克良,男,1939年4月出生。2009年5月,季克良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申报。项目名称:茅台酒酿制技艺。[9]

袁仁国,男,1956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袁仁国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申报。项目名称:茅台酒酿制技艺。[10]

保护措施

中国酒文化城于1997年12月1日建成,占地3万多平方米,位于茅台镇茅台集团厂区内,又于2013年通过升级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并于2014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是目前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它是传播和体验茅台酒文化的旅游圣地。[11][12]

共9张

中国酒文化城

2009年,为保护中国国酒茅台的生产环境和空间,贵州省仁怀市全面启动了千年酒镇“茅台镇”的居民搬迁工作,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从茅台镇搬迁居民1.5万人。[13]

2013年,茅台酒(贵州茅台酒)产地范围为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内,南起茅台镇地辖的盐津河出水口的小河电站为界,北止于茅台酒厂一车间的杨柳湾,并以杨柳湾羊叉街路上到茅遵公路段为北界,东以茅遵公路至红砖厂到盐津河南端地段为界,西至赤水河以赤水河为界,延伸面积约7.5平方公里,总保护面积扩大到15.03平方公里。[14]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1915年春,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世界物品博览会,茅台村的成裕、荣和两间酒房均选送样品参展并获奖。[15]

1952年,新中国在北京举行首届“中国名酒评选活动”,在展品评选中,茅台酒荣膺八大名酒第一位,并被确定为“国酒”。[15]

2016年,茅台酒酿制技艺在第九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首次亮相,期间展出了历史悠久的茅台酒瓶和茅台酒及陈酿等产品,让观众更加全面的了解茅台。[16]

荣誉表彰

1985年,在国际美食旅游大赛中,茅台获得金桂叶奖。[17]

1994年,在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80周年国际名酒品评会上,茅台酒获得纪特别金奖第一名。同年,在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主办的全国畅销国产商品展销会上,茅台获得“金桥奖”和在北京举行的年度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评比中,茅台全国企业最高奖“金马奖”。[18]

2014年,茅台品牌价值逾千亿,位列华樽杯酒类榜首,获得品牌中国华谱奖。[19]

2015年,在布鲁赛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中,飞天53度茅台酒获得最高奖——大金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