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3年前被谭维维唱火的华阴老腔,13年前就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04-03 15:51 来源:爱尚秀 点击:

3年前被谭维维唱火的华阴老腔,13年前就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3年前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我国流行音乐女歌手谭维维和陕西老腔艺术家带来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令人印象深刻。高亢且充满力量的女嗓搭配老腔艺术家们的独特唱腔,以及传统乐器与电音吉他的碰撞,让现场爆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搭美。说起老腔,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是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电影电视剧中我们都经常听到。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最为出名。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1.华阴老腔的起源和由来

据说早在西汉时期,华阴市双泉村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起源。

关于老腔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老腔旋律古朴悲壮,与随后形成的时腔相比,具有浓厚的古乐遗风,因其曲风古老而被称为老腔;二是据传老腔自湖北老河口流传而来,因发源地老河口而被称为老腔。

2.华阴老腔的分类

华阴老腔分阿宫腔和弦板腔两个大类。阿宫腔的特点是娴雅婉转,钢劲有力,缠绵激昂,拖腔带有“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弦板腔作为皮影形式演出,乐队少而精,文武场面互相兼顾,音乐形式比较单调,唱腔通常都是上下两句反复,“二次板”与紧板更似说唱性的“板壳子”。

3.华阴老腔的发展

明、清两代老腔曾经最辉煌,华阴境内有十多个班社,活跃在周边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如今双泉村的老腔艺人还保存着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这些戏本几乎全是北宋、金、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西周、列国、三国、唐宋故事。用当地老人的话说,双泉村出了七石八斗的大官,上到皇帝佬下到各种文武百官一应俱全,当然一一都存在于老腔的戏文唱段里。

上世纪20年代,老腔终于对外流传,影响也逐渐扩大。1950年,老腔班社受西安东关药材会之邀,演出二十多天,在西安影响很大。1956年,华阴老腔在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观摩会上获得了演唱奖和表演奖,曲目《借赵云》获得二等奖,艺人张泉生获得荣誉奖。但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华阴县仅剩七个班社,从业人员不足百人,华阴老腔逐渐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2006年,华阴老腔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华阴老腔参加“女娲杯”全国文艺汇演并获得金奖;2012年,在《白鹿原》电影中出现了老腔的身影,而作为柏林电影节参赛影片的《白鹿原》在国内公映,华阴老腔曲目《将令》在片中的精彩表现,在华夏大地再一次引发了“老腔热”,华阴老腔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4.华阴老腔的特点

老腔一反中国艺术温柔敦厚的面目,呈现出奔放而强悍的艺术风格: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致;二是演出中时常出现呐喊助威、帮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称为“满台吼”;三是在双方对打及紧要时刻,用惊木击板凳伴奏,以增强气氛。

华阴老腔是幸运的,通过各方宣传,让这个地方传统文化享有了全国盛名,甚至走出了国门。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发展给予了非常大的扶持,比如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给予文化传承人专项奖励等。

希望我们的华阴老腔在创新与传承中能喊得更响,唱得更嘹亮。